特色伴手礼让远方的故事延续
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、复刻当地标志性建筑的文创产品、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……如今,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打造属于本地的特色礼物,这些特色礼物成为不少游客的“心头好”,被当作伴手礼买回家。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5.4%的受访者认同“
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、复刻当地标志性建筑的文创产品、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……如今,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打造属于本地的特色礼物,这些特色礼物成为不少游客的“心头好”,被当作伴手礼买回家。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5.4%的受访者认同“
当一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年代剧,能让 90 后、00 后在弹幕里集体打出 "破防",让南京浦口火车站游客量暴涨 320%,让韩国电视台时隔八年再度购入中国年代剧版权,《依依向北风》的成功显然已超越普通影视作品的范畴。这部以知青岁月为背景的剧集,意外成为打通代际
电话是下午三点打来的,手机在会议桌上嗡嗡地震动,像一只被捂住了嘴的蝉。
那些横跨山海关奔赴白城的列车里,载着的何止是白发苍苍的躯体,更是一颗颗在岁月夹缝中依然蓬勃跳动的心。
那年我19岁,跟着知青点的王哥到山西吕梁插队。王哥嫌山沟冷,住了半个月就托关系回了城,只剩我守着两间漏风的土坯房。房东赵大爷早年丧妻,17岁的闺女秀芬总扎着麻花辫,系着蓝布围裙在灶房打转,见了我就笑:"陈同志,吃烤红薯不?"
每次回到老家,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总得翻找柜子的抽屉、榆木箱或者灶台上的角落,总会蹦出来一些带着旧日光泽的“家伙什儿”。有人说,物件有记忆,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笑声、吵闹和沉默。有的东西变了样,早就被扔进时间里,但那份陪伴的温度,却一直没褪色。哪怕现在商场柜台花样